舒城碟子舞流行于舒城縣,起源于秧歌,以民間小調為伴樂,通過碟子舞舞蹈表演為表現形式,道具系瓷碟、鐵筷等,表演方法為左手拿碟子,右手拿筷子,基本舞步為十字步,根據音樂節奏和表演人數不同,表演方式也有所變化;表演動作一般是用鐵筷敲擊碟子,嘴里唱著小調,根據旋律變化,使手、臂、腿以及腰際等動作協調,達到舞姿優美,動作協調一致;伴奏曲是舒城民歌《杭埠河畔好風光》;伴奏樂器是胡琴;舒城碟子舞在舒城已有100多年歷史,主要分布于安徽省六安市舒城縣。2024年4月,舒城縣柏林鄉人民政府向舒城縣人民政府推薦舒城蝶子舞申報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24年12月31日,在舒城縣人民政府公布的舒城縣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舒城碟子舞名列其中。
成立保護傳承機構。成立柏林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領導小組,鄉分管領導任組長,相關人員為成員。
深入挖掘非遺資源。高度重視非遺的普查、整理工作,組織專人對轄區內的非遺項目進行全面摸底調查,堅持進村入戶、走近田間地頭,與各類鄉村文化能人交談,了解掌握了大量真實的原始材料,深入挖掘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遺資源。
拓寬非遺宣傳渠道。將非遺保護與群眾文化活動相結合,積極組織各類非遺文化宣傳活動,在重要節慶日舉辦非遺文化展演、非遺產品展銷等活動,讓更多的人了解非遺、認識非遺、喜愛非遺。組織開展“非遺進校園、進村、景區”活動20余次。
加強非遺人才培養。注重非遺傳承人的挖掘和培養,通過舉辦培訓班、開展技藝交流等方式,提高傳承人的技藝水平和傳承能力;同時,我們還積極為傳承人提供政策支持和資金扶持,幫助他們更好地傳承和發展非遺文化;一批非遺項目得到了有效保護和傳承,傳承人的技藝水平不斷提高,非遺文化的影響力不斷擴大。例如柏林鄉人民政府將“送戲進萬村”等演出交由舒城縣舒柏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負責演出,其中盈利部分作為舒城碟子舞傳承保護經費,舒城縣舒柏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參加了2022年、2023年安徽省文化惠民巡演鄉村行文藝演出9場,舒城縣2024年“送戲進萬村”改革試點演出21場。
注重創新與融合。在傳承的基礎上注重創新,嘗試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元素相結合,創造出具有時代特色的文化產品。舒城縣舒柏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積極推動舒城碟子舞創作與傳播,創作出了既有時代特色又富有舒城地方特色的現代舒城碟子舞,讓更多人領略到了舒城碟子舞歌的獨特魅力。同時,柏林鄉還依托本鄉現有資源,在旅游景點、民宿、研學基地開展舒城碟子舞表演,切實帶動民宿、餐飲、文藝演出、非遺產品生產等產業發展,努力形成“非遺文旅資源深度融合—非遺文旅產品體系培育—非遺文旅產業功能提升”的發展體系。
下一步,柏林鄉將積極申報舒城碟子舞市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全面推進舒城碟子舞等非遺產業化發展,助力柏林鄉村振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